【经典悦读】高凡:唤醒历史的世界

发布时间:2014-01-18 | 发布人:

    第一次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还是北大的一名学生。记得某个周日,照例到位于胡同深处的万圣书园淘书,在那间书籍琳琅的小店堂里,荡漾着轻柔的音乐,不经意间瞟见《全球通史》,便随手翻开。这一翻,竟手不释卷,驻足停留,心意全到了另一个世界。禁不住惊叹,原来历史书还可以这样写,原来读通史并不是件累人累心的事啊。那些似乎学习过的名字、地点、事件,被一种奇妙的叙述方式渐渐唤醒。和许多人一样,我的历史观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塑造出来的。回想自己中学时代所学习过的历史,就像是图书馆传统的一排排目录柜,拉开每一个小小的抽屉,一张张卡片都清晰地标注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每一张卡片我都熟读多遍,了然于心。可是我却始终不清楚不明白这些卡片和卡片之间,抽屉和抽屉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隐秘的通道。这些静态的、割裂的、片断的历史在我脑海里无论如何都不能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这本让我无法放下、恨不得一口气读完的《全球通史》,却让我第一次能把那些历史片断、事件串成完整的珠链,让我看到了以前从未明白的完整的、动态的世界历史。那种发现目录柜里隐藏着的秘密的喜悦心情长久地占据我的心,为此,那一段时间都为自己读到了一本好书而沾沾自喜。

    在《全球通史》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尝试跳出“西欧中心论”,取“全球史观”的新视角,“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中“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以全球性视野研究影响当下的重大历史事件,因而既能通透纵览,又与当下全球化的现实密切相关。读此书时正值新千年来临之际,全球化的进程和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步、互动,这种现实也让我们不得不以世界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自身的现实问题。稍具常识的人,都能明了我们不能再拒绝世界,我们只有以更加科学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全球及其历史,我们才能看得清楚这个地球正在发生的重要事件,才有可能感悟到世界可能走向的未来。《全球通史》中文版的问世,无疑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使我们有机会全面客观地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和趋势,得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2010年,在成都举办的第二十届全国书博会上,我带着儿子闲逛,感受书展的氛围,淘点自己喜爱的书。蓦然间一本书映入眼帘,那就是《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魏凤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当看到封底介绍,“与斯塔夫里阿诺斯等老一辈史学家不同,本特利教授倡导的是一种新的世界史观,突出了人类历史上中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时,心里一动,毫不犹豫地将之收入囊中。细细品读之后,不得不承认,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的《新全球史》切入点很巧妙,它用了一种看待历史的新视角,即从文化的角度关注个体社会的组织、维持和衰落,关注交通运输、贸易往来和交互影响等能够维系某个社会组织与其相邻组织和周围更广大地区联系的手段和方式。

    读《新全球史》已少了当年初读《全球通史》时的激动、兴奋与昂扬,多了理性、审慎与思考,反而有助于我以审视、对比、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书中的每一个细节。由于《新全球史》自始至终都以“传统”和“交流”这两个主题来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解释,尤其是对文化“交流”的阐释,几乎在每一章节里都会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更有助于让我了解世界范围内多种文化交融的过程和它们曾经在世界历史变化中所起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我将《新全球史》与《全球通史》比对翻阅,从中找出一些重要的事件、关键的历史时段和地区,对比两家之说,便有了新的发现。从不同的视角对同一事件进行分析,探究世界各民族生活和经历的各种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发展,让我对世界及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了全然不同的理解。

    有人说“在合适的时间读到一本合适的书,是人生一大幸事”,能够重读《全球通史》,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件幸运的事。2013年年末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拿出一本《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粗略翻看,无论是章节的编排组织、插图的应用,都和我曾经看过的《全球通史》大相径庭,以至于我很肯定我没有读过这本书。及至细看一两页内容,才恍然明白,这就是10多年前那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全球通史》啊。只不过,现在已经是第七版了。这样的好书岂能让它从我指缝中溜走?两周的空余时间全部贡献于此书,在旧版、新版中辗转反复,既有老朋友的熟稔,也有新朋友带来的惊喜。惊喜之处在于,在第七版中不仅仅是副标题统一为“从史前史到21世纪”,而且许多章节的内容都做了调整和简化,更增加了新的原始文献资料及数百幅照片和地图,使得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完整,也更适合像我这样的非历史学专业人士阅读了。对于这个新的版本,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每个时代都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个变化节奏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步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因为作者有如此的认识和胸怀,第七版的现实意义更为显著。

    阅读此书时,我常常惊讶地自问,这个句子、这个观点为什么在我第一遍阅读时没有注意?也许当时我看过了,却没有此刻那么强烈的感受。这样的阅读经历更印证了,一本书第二遍第三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的很多疏忽之处。而且最精彩的句子,往往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我也深切感受到,我这次的阅读重点不在于全球史观,不在于贯穿历史的那条线,不在于文化的变迁,而更注重历史与现实和未来的联系,注重技术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这也许是因为随着年龄、经历、阅历的增加,读书的关注点有所变化,读书的感悟也有所不同吧。书常读常新,经典的书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这正是经典阅读的魅力之所在。

    历史书籍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以今察古,以古鉴今。读历史,读那些过去的事,不是为了让我们慨叹历史的偶然与结果的必然,不是为了让我们对历史人物品头论足,而应该让我们明白从历史中我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责任是我们当代必须担当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第七版并不是简单的堆砌史料,叙述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而是把重大历史事件和现实联系起来,以“历史对今天的启示”的方式,帮助我们对生活在其中的当今世界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帮助我们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就会不自觉的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时空中交叉转换,由此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思想。就如同阿诺德·汤因比所言,“《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重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

    能这样读历史,历史自然就不再是一串串枯燥乏味的流水账,而是变成了在目录柜的卡片中搜寻线索,在抽屉间查访通道的过程;能这样读历史,当然也就摒弃了冗长琐碎、重复枯燥的单纯记忆,而是变成了探究、追问、思辨、明智的过程。这过程让人意味到,历史虽宏阔辽远却不离此心此在,历史的世界和思维的世界交融之际,便是自我存在的基点和价值。

    恍然十年,无意间的三次阅读,三度将我带入人类历史的大视界,每一次都重构了我对这个神秘世界的遐想,并让内心和这个世界挨得更近。

   

    个人简介:

    高凡,女,1968年出生,图书馆学博士,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检索。主持、主研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出版专著《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图书馆联盟实现机制与策略研究》,主编《图书馆变革与发展》等图书情报丛书7册,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信息检索》。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教育部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大学生阅读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高校图情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